诏安县检察院生态检察工作成效显著

2017-06-28 09:33:21 来源: 福建法治报

向破坏环境者果断“亮剑”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28日讯  长期以来,诏安县当地主要发展农业,经济虽然不尽发达,但保有青山绿水与蓝天。然而,不久前,当地执法部门却在该县红星乡一偏僻山区内,查处了一个无证电镀黑作坊。原来,该黑作坊从2016年11月起,就藏匿在偏僻山区,每天偷偷将含有重金属的污水排入山野丛林,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正是深刻感受到破坏环境、牺牲环境的巨大代价,检察机关责无旁贷,必须积极作为,主动担当,敢于亮剑,以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家园。”谈及生态检察工作时,诏安县检察院检察长卢群川的话掷地有声。该院面对这种破坏环境的恶行,主动出击,果断亮剑。

主动亮剑

守住一片和谐好山水

最近一段时间,家住诏安县红星乡的村民上山干活时,总会闻到一股刺鼻难闻的味道,但寻遍四周却找不到味道的来源。终于有一天,当地一村民无意中在山林深处,发现一个小作坊,旁边有条小水沟,汩汩流淌着黄色的液体,刺鼻难闻。

得知情况后,诏安县环保局将该举报情况提供给检察机关。为守护这一方山水,诏安县检察院在办案中融入民生思维,聚焦群众关注的环境保护热点,在办理各类生态案件时严格遵循亲历性审查要求,办案检察官会同环保执法人员到现场实地查看环境破坏情况,从刑事司法角度引导取样、检测、提取物证,开展现勘,保护现场等,为严惩环境污染责任人夯实证据基础。经检测,水样中存在镍、铬等多种重金属超标,涉嫌犯罪。随后,该院又及时建议县环保局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并跟踪协调,最终督促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在强化生态检察服务中心大局工作中,该院与多个行政执法部门建立“两法衔接”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以协调、配合、监督为路径,搭建“网上信息共享、网下协作配合”运作模式,司法部门与行政执法部门联手打击污染环境犯罪。2015年以来,该院深耕两法衔接工作,成绩凸显,共建议环保、林业、国土部门、海洋渔业移送犯罪线索12件13人,公安机关均予以立案,其中9件10人已被法院判决,有力地打击了各种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为诏安县生态县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严打犯罪

筑牢一面环保高压墙

东溪,诏安县的母亲河,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同时蕴藏丰富优质砂矿。近年来,建筑用砂价格攀升,相比传统务农打工,盗采河砂可谓暴利。于是,东溪沿岸“蚂蚁搬家式”非法在河道采砂行为多发。此类长期粗犷盗砂,既浪费河砂造成生态资源受损、又影响溪岸防洪安全,部分百姓反映强烈。

然而,在打击此类盗砂行为,当地执法部门却犯了难,因为盗砂人与执法人打起“游击战”,让执法人员多次扑空。之后,虽查获多起非法采矿违法犯罪,但由于犯罪成本较低,非法采砂现象依然存在,生态资源破坏没能得到有效治理。

“在综合治理破坏国家资源案件中,检察监督的作用效果明显。”该院生态检察组干警介绍,“办案中,遇到造成国家经济损失的破坏生态犯罪行为,将以检察建议的形式,依法督促有关职能部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挽回国家经济损失。”

原来,4月初,太平镇村民沈某见盗采河砂有利可图,便联合许某到河道盗采河砂,二人非法获利22000元,而盗采河砂的行为对河道生态资源的破坏性却远远超出了这个数字。经省国土资源厅鉴定,二人的违法行为对环境资源破坏价值高达181495元。经办检察官在审查起诉该案时,及时督促水利部门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经法院判决,有效挽回国家经济损失18万余元。

据统计,2015年以来该院在办理非法采矿犯罪案件中,通过提起附带民事诉讼共挽回经济损失115万余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