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千张网 解万家结——德化县“枫桥式”综治中心建设见实效
早春时节,戴云山麓新绿初绽。走进德化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的笑容、当事人紧握的双手,与墙上鲜红的锦旗一一映入眼帘、交相辉映,成为春日里的一道美丽“枫”景线。
近年来,德化县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焦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协助推动社会治安风险防控的主责主业,全力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平安建设“三率”持续位居全市前列。
三级阵地织密平安网
一大早,德化县综治中心便陆续迎来寻求帮助的群众。
“我也不知道该找哪个部门,工作人员听了我的诉求就带我到对应的窗口,真的很方便!”正在申请办理公证的市民李先生点赞道。
记者发现,在这座2300多平方米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综合体”内,政法机关、信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皆在此“落户”,信访接待、法律援助、诉前调解、劳动仲裁、人民调解等功能窗口(室)有序排布。
“我们将综治中心建设作为‘一号平安工程’,县主要领导‘双组长’高位推进,把中心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枢站’,这样一来,群众请求解决矛盾纠纷等各项诉求就可以实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德化县委政法委书记苏锡培说。
作为山区县,德化县下辖18个乡镇、223个行政村(社区),如何让乡村群众也能享受到诉求“家门口”提,纠纷“一站式”解的红利?在乡镇,18个乡镇综治中心化身“平安前哨”,为群众提供平安建设、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事项“一站式”服务;在村(社区),德化县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做好群众诉求接收与化解,筑牢“第一道防线”。
在德化县国宝乡国宝村,村民叶某夫与邻居叶某云因旧房改造争执十余年,后叶某夫将叶某云一家唯一出行道路挖断损毁,双方矛盾彻底爆发。经多次调解无果,乡村两级综治中心工作人员邀请德化县综治中心调解员陈文晖前往现场共同调解。
在三级调解力量历经10小时的耐心协调下,双方握手言和。随着道路修复、房屋限高的约定落成,这段跨越十余年的恩怨终于画上句点。
该纠纷的妥善化解,得益于德化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实战化运行。2024年,德化三级综治中心累计受理各类民生民安事项5.1万余件,流转办结5.07万余件。在瓷都大地上,“有纠纷找综治中心”成为越来越多群众的第一选择。
多元共治贯通服务链
如果说阵地建设是硬支撑,那么机制创新就是软实力。
德化县综治中心负责人黄宗固告诉记者,德化县创新运用“群众点单(线上线下)、平台(中心)派单、部门接单、纪委督单、群众评单、组织晒单”的“六单”事件闭环管理工作法,并建立“13515”矛盾纠纷分级分类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能得到及时响应和有效解决。
为实现解纷链条“不断档”,德化县还有效发挥法庭、仲裁、司法等部门入驻县级综治中心的优势,设置“立案+调解+裁决+执行”环环相扣的递进式矛盾纠纷分层过滤体系,确保矛盾纠纷不失管、不失控。
2024年5月13日,上海某酒店管理有限公司到德化县综治中心投诉,称德化某帆陶瓷厂侵犯其注册的“炖盅”和“翅盅连炉”外观专利。受理该投诉后,综治中心当即组织入驻中心的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和调解员等赶赴涉侵权陶瓷企业,了解此次陶瓷产品外观专利侵权纠纷的来龙去脉。
为降低当事人维权成本、提升维权实效,德化县综治中心组织金牌调解员、县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团队负责人、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作人员等联合县陶瓷同业公会、县电商协会开展“专家研判+多元化解”工作。
而后,经过多次耐心细致的协商调解和以案释法,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侵权企业在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和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共同监督下,现场销毁了所有涉及侵权的陶瓷产品组件500个、专业模具40副及未成型的坯体300个。至此,该侵权纠纷得到圆满解决。
在德化,这样的“集团作战”已成常态。立足县情实际,德化县积极推进法学咨询专家进驻综治中心工作,创新推行“1名公职人员+1名社会律师”模式,先后在县级、重点乡镇及片区综治中心建立法学咨询专家工作室8个,聘任团队成员46人,采取专家常驻或随驻“会诊”,助力解决一批时间跨度长、化解难度大、涉及群体多的“骨头案”。截至目前,已通过该联动机制化解重大矛盾纠纷70余件,出具法律意见书11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