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荣县“孝德调解工作室”上门巧断家务事

2017-10-18 09:50:05 来源: 福建法治报

小儿子“憋屈”多年,与父兄误会重重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18日讯   本月初的这个中秋节,是老吴夫妻俩20多年来过得最开心的节日。因为他们的小儿子终于放下心中隔阂,带上全家人与二老一起团聚了。

家住柘荣县东源乡的老吴和妻子都已八旬高龄,膝下有两个儿子。20多年前分家后,两个儿子在村内各有住宅。

十几年前失去劳动能力后,老吴曾经按照“一家赡养一老”的分家约定,到小儿子家短暂生活,但因不习惯只住了8个月后就一直居住在大儿子家中。小儿子因生活条件不如哥哥,总认为过得艰辛是父亲偏心将财产大部分补助给哥哥造成的,于是很少登门探视二老。

农历七月是农村传统习俗“祭祖”的日子,按照惯例,很多外出的族亲会回乡。老吴打算趁着这个机会,让这件事在家庭内部好好“说道说道”,于是邀请东源乡调委会“孝德调解工作室”调解员以第三人身份参加其家庭会议,并全程拍摄视频予以见证。

8月29日13时许,调解员依约来到老吴大儿子家中,老吴的堂哥、侄儿等人也到场。“午饭前我就打电话给小儿子,让他全家过来聚聚,他就是不来。更气人的是,孙子小吴从小由我们抚养,也这么绝情。”老吴伤心之余,不免有些生气。

“我认识小吴,我打个电话给他。”调解员立马安慰道。

之后,孙子小吴经过劝说,终于来到了伯父家。

“上世纪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每个农村家庭都不富裕,靠着种田养活全家。那年你刚刚5岁,你母亲因为你父亲参与赌博而离家出走,你被送养到湄洋底下一个自然村。我和你奶奶听说后,找了几十天才把你接回来……”回忆过往,老吴抹着眼泪对孙子小吴说。

此时,老吴的妻子插话道:“当时我在村里开小店,进货全靠肩挑。坐三轮车只要1角钱,我都不舍得花,留着换个鸡蛋给你吃……”

当着家人和摄像机,回忆起过去几十年前靠着责任田和打短工、当小商贩等维系整个家庭的艰苦,以及孙子小吴幼儿时被送养他人后回到老吴身边生活的艰辛经历,老吴和妻子不禁老泪纵横。

“你父亲总认为你伯父的房子建得比他好,肯定是我有剩钱偷偷补贴你伯父。可我们哪有什么钱啊?如今,我们俩老身体都不好,得靠两个儿子赡养,你父亲却不理。”老吴对小吴说。

“我爸不养你,我来!从今天起,爷爷就住到我家跟我生活。”沉默不语听了半天,小吴终于主动提出让爷爷跟他一起生活,由他代替父亲尽赡养义务。考虑到此前老吴在小儿子家中的生活经历,在场的亲人均担忧在工地当水泥匠的小吴没有闲暇时间照顾好爷爷。

“俗话说:‘老伴,老伴,老来相伴。’两个老人在一起几十年,你爷爷到你家孤孤单单的,恐怕连个说话的伴都没有,继续居住在你伯父家更合适。”调解员对小吴的代位赡养提议表示了赞赏,但同时指出,要充分考虑老人的特殊生活习惯,不能人为地把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二老分开,“你还是回家劝劝你父亲吧!人要将心比心,他也有老的时候。”

“那爷爷继续住在伯父家,我每个月贴补生活费600元。”小吴答应回家做父亲的思想工作,有空就带女朋友过来探望爷爷奶奶。调解员回答:“贴补多少根据你自己的经济能力,多一点少一点两位老人都不会在意,在意的是一家人和和美美。”最后,这场家庭会议在少有的温馨气氛中结束。

令调解员欣慰的是,经过回访了解到,之后小儿子终于放下心里隔阂,中秋节举家到哥哥家中,与二老过了一个团团圆圆的佳节。

(本报记者 黄锡顺 通讯员 刘成正)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