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县安远镇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新机制
干部动起来 纠纷少下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9月29日讯 安远镇地处宁化县北大门,距县城42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4.2万人,是全县最大的边贸重镇。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加快,各种矛盾纠纷突显,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2016年以来,安远镇党委政府创新社会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建立“四访二调一听”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即主动下访、定期接访、预约接访、事后回访、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听证评议,让广大镇村干部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的良好局面,有效维护当地社会稳定。
召开听证评议会
多方访查
触角延至基层“神经末梢”
近日,挂包安远镇割畲村的党委副书记万在友再次来到村里下访。“20年前的工程款都能帮我要回来,真的是感谢你们……”见到万副书记后,村民李某贵乐呵呵地说道。
“沉下去”全面排查矛盾线索,“面对面”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着力把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基层一线。2016年起,安远镇建立干部“主动下访”机制和“定期接访”处理机制。以问题为导向,规定全镇党政主要领导带头下访每周不少于1天,镇村干部主动靠前、进村入户下访每周不少于2天。此外,每周一为村干部定点接访日、每月10日为镇党政主要领导定点接访日,其余工作日镇村两级均有一名副职领导干部值班接访,力求让有需求的群众能够第一时间找到镇村干部。
不久前,万副书记来到割畲村下访时,群众李某贵向其反映了20年前自己参与了村里的道路修建工程,但老板拖欠工程款4500元的事情。得知该情况后,万副书记通过调查核实,及时联系上了工程的老板,通过释理说法最终成功帮助李某贵追回所欠全部工程款。据了解,2016年以来,该镇镇村干部主动下访3000余人次,共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隐患问题200余件。
“能调解的矛盾纠纷,村干部可以自行组织调解;对村级无法解决或群众不满意的矛盾,由村干部引导群众到镇党政主要领导接访日接访;如果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我们就指定专人陪着群众到县信访局去咨询,确保矛盾能够及时化解。”安远镇信访办主任陈东城介绍。
为方便群众,该镇还建立“预约接访”处理机制,矛盾纠纷当事人可自主选择接访时间、地点以及接访领导和相关人员为自己调解矛盾纠纷。“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接访人员将在15个工作日内主动联系当事人,帮助他解决问题!”陈主任还说,对已解决的矛盾纠纷,该镇落实“事后回访”机制,由专人进行回访,防止矛盾纠纷反弹出现,确保达到“案平事了人和”。2016年来,该镇共对55件信访事项进行回访,满意率达到80%以上。
邀请外援
形成解决纠纷社会合力
“他父亲去世后,竟然要把骨灰埋在我家田边,这不是晦气吗?”今年4月10日,挂包安远镇洪围村的人大主席巫铠攸在例行到村下访时,得知村民刘某根等兄弟在其父亲病故火化后,准备将其葬于村民刘某清的责任田田埂边。刘某清一家人坚决不同意,双方矛盾冲突一触即发。
巫主席掌握此情况后,及时召集“外援”——该村的人民调解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成立调解专班,在第一时间介入该矛盾纠纷。调解专班的工作人员首先分头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从平日两家人的关系入手,认真分析矛盾纠纷的原因,及时进行释法析理,建议双方消除积怨、和睦相处。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刘某根和刘某清的心结逐渐被打开。在巫主席的主持下,双方坐到了一起协商解决此事,最终刘某根放弃了原先的行为,将其父亲骨灰葬到公墓中,双方握手言和。
“在化解该矛盾纠纷的过程中,人民调解员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流血冲突事件。”安远镇司法所所长童长鸿坦言,对常见的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土地山林争议等问题,人民调解员懂得利用威望、亲情、宗族关系进行调解,调处中以法律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以道德为约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将调解与普法教育相结合、对无理当事人给予批评教育,不断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建立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无缝对接机制,是该镇在矛盾纠纷化解工作中的又一特色。利用司法干部在调解接访时作为第三方,容易获得当事人信任的优势,组织司法工作人员及时从“法、理、情”三方面入手,开展耐心细致的说服疏导工作,让当事人明自己诉求是否合法合理合情,并预测法院判决的可能结果,进行诉讼成本预算,最终帮助当事人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调解不成功的,司法工作人员也会劝导当事人走诉讼途径解决,有需要法律援助的,还会帮助其申请法律援助,依法维护其合法权益,得到了让群众的信任与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