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政法委下派干部吴凯敬的扶贫路

2017-06-22 08:25:06 来源: 福建法治报

一沉到底助“困龙”升天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22日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脱贫攻坚作出新的部署,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绩。那么,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我省政法机关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今日起,本报推出“摆脱贫困的政法力量”专栏,介绍我省政法机关充分发挥职能,用法治思维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

从省委政法委机关到周宁县浦源镇龙住院村,“一沉到底”的吴凯敬已经慢慢习惯了村支部委员会第一书记的新身份。“龙住院村,龙来了都要住院,你这个外来的和尚恐怕也没什么好下场!”作为一个有着浓重闽南口音的小伙子,愣是用在龙住院——这个闽东有名的贫困村里树立起的威信回应了同事们一开始的戏谑。看着半年来自己生活、工作并且为之思虑、奋斗的小村庄有了全新的面貌,吴凯敬也向记者吐露了自己的“秘诀”:强龙压不过地头蛇,龙来了都要住院,那么我的工作就从做一个“地头蛇”开始。

进村遭遇“下马威”:

种子居然被村民抢走吃掉了

“地头蛇”当然只是摸清村里情况的一种说法,这也是作为挂职村官的吴凯敬到村里的首要任务。上任伊始,吴凯敬就把走访作为第一要务。经过了四五天连续不断地走村入户,吴凯敬对龙住院村有了初步的印象。虽然来此之前,他就在心里勾勒出了浦源镇最偏僻的重点贫困村的大致景象,但显然眼前的一切还是超出了他对困难的预期。

“村里的老书记74岁,主任63岁,基本没有党组织生活;村财账户余额常年为零;耕地东拼西凑一共300亩,耕种勉强够维持全村人的消耗;由于交通闭塞,林木毛竹运不出去,数百亩的山林资源处在荒废状态……”比这一切更让吴凯敬觉得无奈的是,以留守老人为主体的村民思维观念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积极主动性差,依赖性强,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

谈起初来乍到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夜里外出要打手电筒,也不是迄今还没有通路的彭家洋自然村,而是一次“抢种子吃”事件。“我从农科院申请了1000斤高山马铃薯的种子,希望村民们能够培育种植。种子到了村里,村民们体现了空前的积极性,哄抢的状态不仅仅让我始料未及,更是让我感到了由衷的兴奋,因为我当时感觉村民还是有靠辛勤耕作摆脱贫困的愿望和动力的。”但是结果却让吴凯敬失望了,大部分村民抢马铃薯的种子并不是用于耕种,而是拿到家里就煮来吃了。“送钱送物的传统扶贫方式让村民的依赖思想根深蒂固。想在龙住院开创一番事业,看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吴凯敬感叹着并在心里谋划全村的发展思路。那一夜,他睡得并不好。

修路赢得民心:

手无分文做完百万元的大工程

龙住院的夜似乎来得特别早,深秋傍晚六七点,当城市的夜生活刚刚开始拉开帷幕的时候,这个漆黑一片的静谧村庄与村民们一起,已经进入了梦乡。连续几天在山头田间的奔走以及村民们哄抢种子煮来吃的情景让吴凯敬身心俱疲,但他仍旧是这个夜晚龙住院村思维最活跃的人。作为一个外来的年轻人,说着与当地格格不入的普通话,怎样才能树立威信,获取信任,让村民从依赖的窠臼中跳出来,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吴凯敬正在谋划着自己的“大计划”。

“村里在2003年硬化了一条4公里长的水泥路,从村里通到国道。这是村民外出的必经之路,虽然狭窄,但是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广受好评。从那之后到现在的十多年里,村里就再也没有修过一条像样的路。如果能把路修起来,村民一定会高兴。”通过连日的走访,吴凯敬心里已经有了计划,在最需要的地方修两条路。一条是环村路,让全村通达,保证大型车辆进出;另一条是钟山桥水库边的机耕路,盘活已经接近荒废的近800亩山林。当时吴凯敬可能并不知道,其实龙住院的村民们做梦都盼望着修这两条路,但是修路要钱,上百万元的修路款对于村财账户长期为零的龙住院村来说,跟梦一样遥不可及。

2016年12月底,在吴凯敬上任村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龙住院的村民们做了一辈子的梦实现了。2公里长的环村公路和4公里长的机耕路修好了。“新来的村官是什么人?他怎么那么有本事?”结束了人力小板车运输历史的村民们开始讨论起吴凯敬来。村民们隐约觉得,这个政法系统下来的村官可能真的可以带领他们开创“大事业”、过上“大生活”。

“我哪里有那么大的本事?还不是政策好!只不过那么多年来,龙住院的村民们都没有一个能够跟紧政策的带头人。”看着拉着木头的货车从新修的路上缓缓开过的时候,吴凯敬有些得意地告诉记者:“2公里长的环村公路,按照政策每公里可以补贴22万元,这就是44万了,2003年村里硬化的4公里水泥路,每公里可以补贴10万元,村里也没有去争取,这样算下来,等于又有了40万。环村公路招投标的金额是96万,和政府补贴的金额相比,缺口不大了,争取一下县和镇的支持,应该没问题。所以我特地强调中标单位要先垫资,等通过验收后才结工程款,通过验收后,正好可以用争取来的政府补贴来交工程款。所以嘛,这哪里是我的功劳,全是国家的政策好,我只是拿来用一下。”

吴凯敬利用政策的算盘打得精,精得让村民心服口服。从此,在这个闽东的小村里,格格不入的闽南口音普通话渐渐响了起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