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廖俊波为镜——探寻一名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的辩证观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14日讯 2015年,廖俊波获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后,赴京接受习近平总书记接见并合影。
廖俊波殉职后,组织部门找了很久也没找到这张照片的原件。原来,它静静地躺在政和县档案馆里。“这是政和的成绩,就让它留在政和吧。”从政和离开时,他没有舍得带走这份珍贵的记忆。
事了拂身去,廖俊波总是不忘初心再出发。
生前身后名,廖俊波把他的精神永远留下。
廖俊波出生于浦城县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对他从小就要求:上学前要先照镜子,穿着要整洁,见人要微笑。如今,他把自己化为了一面镜子,人们从中能看到一名共产党员的精神与风骨。
同样为官一任,为何有的让人刻骨铭心,有的却如过眼云烟?为何有的彪炳史册,有的碌碌无为?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日前,中共中央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探寻廖俊波的辩证观,或许能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启示。
大与小
廖俊波女儿小时候,问当时担任镇长的他:“爸爸,你是镇上最大的人吗?”
他回答:“不,爸爸是全镇最小的人,因为爸爸是为全镇人服务的。”
长大了,女儿又问他:“别人问我你是干什么的,我怎么回答?”
他说:“就说是个包工头。”
无论是当镇长,还是县委书记、副市长,他把自己看得很低,当成“最小的人”,一个做事的“包工头”;同时,他始终把百姓冷暖放心间,当作天大的事。
百姓的大事就是自己的大事。政和20多年没有出过清华、北大学生了,他亲自参加高三毕业班考试质检分析会;政和医院医疗水平低,百姓看病难,他想出请上级医院托管的办法,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三甲医院的服务。
百姓的琐碎事就是实实在在的大事。邵武市拿口镇的路灯不多,他赶紧多装一些;上访户没拿到土地使用证,他服务到底。
……
何谓“群众利益无小事”?此之谓也。
所以,政和的张承富老人为门前栈道修通写了一副对联:“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为“俊波您好”。
70多岁的魏本伟老人看到城市面貌变化大,即兴写下一首打油诗:政和人民好福气,上级派来好书记。城市建设是民意,为民办事真实际。
面对百姓的赞誉,他谦虚地说:“这是大家共同的努力。”
不图面子工程,没有一己私利,心系百姓冷暖——在群众眼中,廖俊波就是知心人、贴心人、暖心人。一个一心为群众奉献全部的人,怎能不触动群众心中那最柔软的地方?
快与慢
廖俊波说自己做什么都快,恋爱快、结婚快、生孩子快。生活如此,工作更是。
政和县的工业园区从2012年7月破土动工,3个月完成征地3600亩,半年后首家企业投产;
南平航天体验馆从签约到对外开放,整个项目仅用80天,这让以效率著称的“中国航天人”都为之点赞。
“快”的背后,是廖俊波“超常”的工作方式。
时任荣华山产业组团管委会副主任的刘晖明戏称廖俊波是“三无人员”——无固定工作地点,在车上、在饭桌上、在工地上、在田头,随时办公;无固定作息时间,每天起早贪黑,食宿不定;无固定节假日,节假日常在外奔波招商。
廖俊波生前工作的地方多是艰苦岗位、贫困地区,发展的压力让他跑出了“俊波速度”。“如果速度不快,议论半天事情做不出来,反对的人就会开始骂娘,支持的人也不敢说话。”廖俊波说。
当然,“快”是遵循规律的“快”,当发展规律要求“慢”,他也会放慢脚步。
廖俊波很想提升政和的教育水平让百姓认可。“但如果太快,要求学校必须马上教出几个北大学生、清华学生,肯定出问题。打几年基础,今年(2015年)我才引进一家民办学校,大家来‘赛马’。”
谈到发展文化特色街区,廖俊波的“慢”让大家诧异:“工程队都进场了,我说不急,你要出去做好调研。旅游这样的长线产业,不是一届班子能做完的,前期基础要打好。把女儿扮靓了再嫁出去也不迟嘛。”
摆脱贫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廖俊波对此有着清醒认识:滴水穿石,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衢宁快速铁路建设,将让政和告别不通火车的历史,是发展的重要机遇。为了火车站选址,他前后数十次深入现场调研,他对干部说:“要穷尽我们的智慧,莫给子孙留下遗憾。”
当快则快,该慢也得慢。这发展节奏的把握,廖俊波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