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闽东基层治理的“共治密码”
山水城乡 何以长安
——解码闽东基层治理的“共治密码”
当警用无人机掠过东湖湿地的芦苇荡,巡逻快艇的浪花惊起一行白鹭;当“蓝袖标”手电筒的光束穿透桐山古街的夜色,与天际烟花交相辉映;当铜锣警报声回荡在南阳镇的山谷,义务消防车的党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一幅由群众执笔的“共治长卷”,在闽东正徐徐展开。
从“跨界联动”到“错峰治理”,从“平战一体”到“人人参与”,群防群治的实践正以多样形态扎根闽东大地,在山水城乡间写下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宁德注脚。
跨界联动 全域智防
漫步在宁德东湖湿地公园,只见湖心倒映着黛色塔山,白鹭掠过连片芦苇荡,惊起一串水珠折射的虹光。水墨长卷深处,一抹跃动的“警察蓝”正破开暮色——那是宁德市公安局大门山派出所环东湖巡防队。自2017年成立以来,这支队伍用8年光阴,在山水写意间刻下另一种笔触:58次托起生命的重量,260余次缝合离散的轨迹,让“西塞山前白鹭飞”的古典诗情,成为烟火人间的山水安澜。
近日,记者来到环东湖巡防队红色驿站,当警用无人机的嗡鸣划破湖面晨雾,这里已开启全天候守护:数个警用无人机的监控镜头全景展示着东湖各水域的实时情况。
“以前我们靠腿巡逻一遍湖岸要4小时,现在用无人机,15分钟就能全覆盖扫描。”环东湖巡防队队长章颖介绍。话音刚落,电子大屏突然弹出预警:北岸第二栈道有人翻越护栏。随即,无人机迅速抵近喊话劝阻,快艇载着队员疾驰而至,岸边民警同步翻越护栏稳控。不到5分钟,民警已合力将人拉回安全地带。
这支队伍深谙“全域智防”的要义:电子围栏全天候监测临水区域;栈道沿线的摄像头精准识别异常行为。2023年台风“杜苏芮”来袭时,巡防队以“人力+科技”提前锁定数处低洼积水点,联动有关部门加固高空广告牌、排查电路隐患,筑牢了防灾堤坝。
“单靠警力走不完东湖的每个角落。”大门山派出所所长徐哲介绍说,为了充分发挥跨界联动的价值,巡防队还学习“朝阳群众”模式,把社服物业、园林保洁、街边商贩、热心市民等发展为巡防员、调解员、信息员,并亲切称为“东湖大叔大妈”。他们建立“隐患随手拍”即时响应机制,在“解忧茶桌”调和着家长里短;通过“东湖枫警宣讲队”打造沉浸式普法场景,把2.91平方公里水域变成共治课堂,形成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湖滨治理结合的“环东湖”新模式。
错峰治理 精准防控
1月28日晚上8时,福鼎市桐山街道年味正浓。古色古香的十字街灯笼高挂,沿街商铺人流如织,百米外的桐江溪畔烟花升腾。璀璨烟火之下,一支臂戴蓝袖标的队伍穿行在人群中,时而俯身检查消防栓,时而提醒摊主规范用电。“除夕夜人流密集,我们重点排查用电过载和消防通道堵塞,要把隐患扑灭在冒头前。”巡逻队队长胡瑞我一边记录商户用电情况,一边叮嘱队员。
山水城乡 何以长安
看到“蓝袖标”在街上转,沿街的小吃摊主递上一把热栗子感慨:“有你们在,我们做生意心里踏实!”这是桐山“特群”星光巡逻队成立后的首个除夕夜执勤现场。
桐山街道作为福鼎市中心城区的核心板块,辖4个建制村、9个社区,户籍人口6.1万人,常住人口逾9万人。这里商业活动频繁,人员流动较大,老旧住宅与商业区域交错并存,致使消防安全隐患大,邻里纠纷警情偏多,社会治理面临“老城区、新风险”的双重压力。
为破解老旧城区治安防控力量不足、公共安全风险交织等治理难题,2024年7月9日,在桐山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推动下,由社会治理办牵头,派出所民警带队、巡特警支援、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桐山“特群”星光巡逻队正式成立。
“巡逻队吸纳了社区干部、退役军人、持证保安员、社区群众以及大学生志愿者等热心治安事业人士。平日里,我们遵循‘错峰治理’的原则,针对夜市经济安全痛点,建立19:00-24:00重点巡防时段机制,填补专业警力空档。”桐山街道社会治理办主任卓亮介绍。
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队员们以“车巡+步巡”相结合的方式,穿梭在大街小巷,重点加强对人员密集、治安复杂区域的巡逻力度,并积极承担援助群众、疏导交通、化解矛盾等职责,被当地人昵称为“星光下的守护者”。
桐山“特群”星光巡逻队的存在增加了街面的见警率、管事率,对潜在犯罪分子起到了威慑作用,推动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自该巡逻队成立以来,桐山街道的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了34%,治安案件发案率下降了30%。
平战一体 综合救援
“车岭车上天,九岭爬九年”。在寿宁,一首代代传唱的民谣道尽了这里天遥地远、岭陡路长、谋生艰难的窘境。与寿宁县其他镇区一样,南阳镇山高谷深,群众“盖房用树木,生活靠山货”的生活模式,让这里的人们一度谈火色变。
1990年,南阳镇先后发生3起火灾,可因山路难行,县里的消防队难以及时赶到,错过了最佳灭火时机。大火最终让镇区37户群众的木结构房屋化为灰烬,500亩林地被毁。
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在这样的背景下,南阳镇12名社会青年农民本着“灭火自救、帮助群众”的初衷,自费购买了水桶、脸盆等工具,自制了毛竹消防梯,用铜锣当警报器,以村委会的旧仓库为基地,成立了“南阳青年义务消防队”(后更名为南阳青年义务应急救援队)。
尽管条件简陋,可队员们却发扬奉献精神,参与了一场又一场火灾救援行动,为当地受灾群众挽回大量损失。“只要警笛一响,平日分散各处、从事各行各业的队员们就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迅速转化为专业救援力量,冲向救援现场。”南阳青年义务应急救援队队长王青树自豪地说,35年来,这支“草根”队伍充分发挥“平战转换”机制的灵活优势,共出警2000多场次,成功扑灭各类火灾680余场,形成了“生产生活+应急备战”的可持续模式。
近年来,为回应基层治理从“政府包揽”向“共建共治”的转型,该救援队还积极向专业化、规范化发展,从最早的执行单一火灾任务,逐步发展成为一支集“义务消防、抢险救灾、治安巡逻、纠纷调解、爱心帮扶”多位一体的基层社会化综合消防救援志愿队,先后协助公安机关打击各类违法犯罪40余次,执行社会治安巡逻任务2900多个日夜,调解民事纠纷490多场,挽救了270多名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我们不仅是救火队,更是风险治理的神经末梢。”王青树指着贴满党建标识的救援车说,如今,在“三共三联三提升”的党建联盟机制下,南阳镇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得到很大提高,辖区建筑(民房)火情、森林火险呈连续下降趋势,充分彰显了群众自治力量在构建韧性治理中的独特价值。
(本报记者 龚丽雯 通讯员 李佐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