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法院打造金融纠纷高质效办理新样本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13日讯 受理涉金融机构诉前财产保全案件652件,其中169件案件的当事人因财产保全的压力,一次性结清了所有欠款或者与金融机构达成了分期还款的调解协议;通过要素审理,集中开庭,快审快判,集约审结案件719件,调解撤诉率较集中审理前提高50%,金融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缩短至22.3天……这些都是惠安法院“惠·融e解”金融审判团队成立以来的工作成果。
为有效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赋能辖区经济高质量发展,2024年7月底,惠安法院在立案庭成立了“惠·融e解”金融审判团队,由2名员额法官、1名法官助理、2名书记员构成“2+1+2”组合,全面推行“诉前保全+诉前调解+速裁”机制,集中审理金融借款合同、信用卡等涉金融案件,全力促进涉金融纠纷化解提速降本,提质增效。
“保调审”机制
打造金融解纷强引擎
“惠·融e解”金融审判团队成立之初便全面梳理了辖区各金融机构近年来的涉诉涉案情况,开出定制式“问诊单”,依据这张单子,走访调研县域内重点金融机构,从源头上梳理金融行业存在的普遍性、趋势性问题。诚邀金融监管机构入席共商,就走访中发现的个性化、类型化问题,进行深入互动沟通,建立金融审判基本共识,开出“抓前端、治未病”良方。
该团队着重在“诉”上做减法,在“调”上做加法,建立“保调审”组合解纷机制——“诉前保全”织就权益防护网,促进主动履行一批;“诉前调解”架起纠纷化解桥,助力调处分流一批;“速裁审判”构建争议快通道,助推审理一批。
面对部分金融机构因对各种考核的顾虑,陷入“宁判不调”怪圈的情况,“惠·融e解”金融审判团队多次将金融机构以座谈会的方式“请进来”,倡议金融机构“蓄水养鱼”,详细阐明调解对金融机构在风险处置、实现债权、达成各方利益最大化等方面的优势。在日常办案中,该团队通过商定分期还款、转贷方案等“调解典型一案”的方式,逐渐让金融机构看到了调解化纷争的优势。
“在法院的主持下,现在我们的案件都会给予调解空间,贷款资金回笼效果明显变好了,我们还发现,积极调解能让客户看到我们解决问题、化解纠纷的诚意,甚至对我们的服务更加信任和认可。”辖区某金融机构负责人说。
“要素式”审判
按下金融解纷加速键
固有模式下,金融案件的立案、分案、审判等环节只能逐一处理,耗时耗力。“要提高办案效率,我们必须要打通‘立审执’通道,建立集约速裁机制!”“惠·融e解”金融审判团队法官说。
“保25争20”,这是该团队成立之初便制定的案件速裁工作目标,即把平均审理天数控制在25天内。
目标明确,行动有方。惠安法院开辟金融类案件受理“专属通道”,建立批量案件专人对接机制,让金融案件在进入审判程序之前已经进行“自检自修”,实现金融案件快立、快送、快调、快审、快执。畅通办案节点,立案后5日内完成送达双方当事人,10日内询问调解意愿,力争20日内发出裁判文书,实现金融案件高质高效审理。
同时,通过简易、小额诉讼程序以及速裁机制对案件进行分流。针对金融类批量案件同一代理人、缺席率高的特点,对其中事实清楚、争议不大的案件均采取要素式审理。针对金融机构主流金融产品不同特性,梳理审理要素表、制作判决模板,创新采用简易式判决书,实现文书“瘦身”,助力跑出金融解纷“加速度”。
“根源式”防范
织就金融健康全域网
为助力金融纠纷预防化解,维护金融安全稳定,“惠·融e解”金融审判团队充分延伸审判触角。
自成立以来,该团队不定期召开金融研讨会,听取金融机构在案件诉讼过程中的困难、建议,充分发挥司法规范和引领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自行组建调解员团队并组织培训,指导其加强矛盾纠纷的自我化解,发挥其对金融机构做好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及催收工作的督促作用,规范金融活动,防范法律风险。
此外,“惠·融e解”金融审判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深入乡村、社区开展涉金融法律知识宣传等方式,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诚信观,纵深推进金融矛盾纠纷的源头治理,进一步改善金融环境。
(本报记者 林扬阳 通讯员 岳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