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贤魁:追求细节的案审中队长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4月18日讯 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300多名,缴获各类毒品2000余克,为群众挽回损失数百万元……这是近两年来,福州市公安局鼓西派出所案审一中队中队长林贤魁带领队里的民警所取得的成绩。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刑侦经验的民警,他将细致谨慎视为破案法则;作为中队长,他是大家眼里总是不厌其烦念叨着“细节”的好大哥。
2019年3月,林贤魁在日常工作中得知辖区某酒店有公司正在举办庆功宴,他细心地多问了几句,得知参加所谓庆功宴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
“难道又是骗老人家去买保健品的?”这让林贤魁敏感的神经顿时绷紧,他立即带上同事赶到了酒店,并乔装成酒店工作人员“混”进会场。很快,大家发现,这虽然不是保健品营销,但却是另一个骗局。
原来,该公司以经营销售、投资墓地为由进行非法集资,“这种骗局并不少见,目标多为老年人。”因为当天的庆功宴上集齐了该公司在福州多个分部的成员,林贤魁和同事当即决定将该团伙一网打尽。
人抓起来了,困难却也随之而来。“首先面对的是在场群众的不理解。”林贤魁回忆,大部分受害者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受骗,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正常的投资,对民警的执法并不配合。而随着审讯的开始,林贤魁和队里的民警们又遇到了第二个难题,该公司组织架构严密,甚至有全套的话术应对民警的询问,面对民警的问话,团伙成员几乎滴水不漏。
“许多受害者几乎投进去了毕生的积蓄,看着不忍心。”该案涉及人员众多,尽管困难重重,林贤魁没有放弃,作为中队长的他一边给队里的民警加油鼓劲,一边协调各个部门,解密该公司后台数据、固定计算机证据、冻结涉案资金,与检察院法院沟通引导侦查……案件的侦查很快稳步进入轨道。
锁定犯罪事实,必须要有完整的证据链条,在该案中,犯罪嫌疑人的供述仍是重要一环。究竟要如何撬开他们的嘴?
“案件的突破口往往就是一些细节。”林贤魁说道,日常的工作中,他总是反复提醒队里的年轻民警们,无论是面对嫌疑人还是受害人,亦或是目击者,进行讯问或询问时,绝对不能“点到为止”,而要多问细节。
林贤魁不急着再次与这些嫌疑人谈案件,而是以“闲谈”开场。
李某是该团伙的骨干成员之一,其父亲年迈,正在住院——在和林贤魁的“闲谈中”,李某卸下心防,聊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流露出想去看望老父亲的想法,“他怕自己被关进去,不能照顾父亲。”
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林贤魁让李某通过视频与父亲见面,交代了家庭琐事。“‘如实供述,坦白从宽’这不是一句空话。”没有了后顾之忧,也出于对林贤魁的信任,李某很快交代了犯罪事实,他的供述如同打开一个缺口,该团伙的“堡垒”很快被攻下。
该案的侦办前后历时一年半,案卷叠起来有一米多高,其中,笔录是尤为关键的一部分。“每次讯问不能总问一样的问题,文本不要复制粘贴,前后两份笔录不能雷同……”许多当时参与该案侦办的民警都记得林贤魁的笔录的严格要求。事实上,并不仅仅是在这起案件中,无论什么案件,林贤魁都保持着高标准、高要求。
“手写笔录上只要有一个地方不对,师傅便会把三四页的笔录撕掉,让我重新写。”林贤魁仍记得20多年前自己刚入警时的画面,当年师傅严格的要求让他养成了细致的习惯,而今,他也以同样严格的标准要求队里的民警。“有些案件侦办历时很长,前后几份笔录的时间也很长,为图省事不问细节、复制粘贴,很容易被质疑笔录或证据的真实性。”
作为中队长,除了办案时的身先士卒,日常的林贤魁总是显得有些“唠叨”,不管是约束类警械的使用,还是做笔录时的注意事项,林贤魁总是说了又说。“希望能让民警形成一种固有的概念,让他们把这些注意事项真正地记在心里。”
(本报记者 林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