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山东大妹子”司法有温情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1月29日讯 她不是心理咨询师,却同样洞察秋毫;不是教师,却同样传道授业;不是专职义工,却同样满怀爱心。国徽之下,她抽丝剥茧,持心如衡;法庭之外,她热情温暖,充满才情。她就是德化县法院家事审判庭审判员、“山东大妹子”李平。
李平为小学生介绍法槌
李法官调解很有一套
“李平是我们家事法庭的心理师,调解很有一套。”德化县法院家事审判庭负责人陈庆谋这样评价她。2012年,李平通过自学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作为“法官里的心理师”以及“心理师里的法官”,她始终坚持“站在群众的立场,才能走进群众的心里”的理念。
“听了李法官讲的这些,我想通了。”“这事情堵在我心里这么久,总算解决了。”“李姐,你说得对,我以后不敢再这么任性了”……作为一名法官,李平总是能够直击当事人的内心,让一个个原本气得脸红脖子粗的当事人心平气和地走出法院,让一对对婚姻濒临解体的夫妻重归于好(详见本报3月5日2版、6月2日4版、10月10日2版有关报道)。
李平到德化县雷峰镇中心小学看望留守学生
家事审判庭成立1年多来,李平已经审结了362个婚姻家庭纠纷案件,其中以调解、撤诉结案的298件,调撤率高达82.3%。在法庭之外,李平以她的柔情感染着身边的人。她说:“法律扎根于社会,法官来源于百姓。走出法庭,我只希望能为群众多做一点事,让律法更有温情。”
“李老师”是个爱笑的人
在德化县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小苏眼里,“李老师”是个爱笑的人,而且经常“给我们讲很多故事,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李平自2011年起就受聘担任该校法制副校长,5年来每年都要到学校给学生们上五六堂法治课。从法律的概念、特征,到违法的形式、代价,再到学法的意义、途径,她总能因材施教、以案说法,用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讲解晦涩难懂的法律问题。
李平到德化县实验小学举办法治讲
“我以前也是一名教师,当法官之后,还能有机会走上三尺讲台,深感荣幸,也倍加珍惜。”李平说,她的女儿也在读小学,每次看到这些可爱的学生,她就会不由自主地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总想多教一些东西给他们,让他们尊法、敬法、知法、用法,平安快乐地成长。”
除了到学校授课,李平偶尔还会把学生请进法院,让他们参观法庭、旁听庭审,切身感受法律的威严。“现在同学们看到的这个东西,叫作法槌。法官开庭审理案件的时候,经常要用到它。我国最早使用法槌的就是我们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
今年教师节前夕,李平在该院大法庭审理了一起未成年人故意伤害案件,100多名小学生现场旁听。庭审结束后,李平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庭审用品。在她看来,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法治宣教模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到法律知识,更能陶冶他们的情操。
“李姐姐”让人感到温暖
作为一个山东大妹子,李平不仅具有南方女性的细腻温柔,更兼有北方人的热情大方。阳光、开朗、善良的她总是活跃在各种活动中,3年前更是注册成为“憨鼠社区志愿者”,经常义务参加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留守儿童、为服刑人员做心理疏导……李平总是尽自己所能把爱传递到无数人的心里。
“李法官今年已经来了3次,每次过来总会问我很多问题:‘最近生活还顺心吗?改造得怎样啦?每天有坚持读书吗……’她总是勉励我,未来的道路还很长,要吸取过去的教训,积极面对未来。”今年20岁的小徐原本品学兼优,后来因为父亲病逝、母亲改嫁,心态发生了变化。他不但经常逃课上网吧,还和社会上的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去年底因为寻衅滋事罪被判刑。李平正是这个案件的承办法官。通过社会调查,李平了解到小徐的家庭背景,判决后还经常到看守所探望他,为他进行心理疏导。虽然小徐中规中矩地称李平为“李法官”,但是在他心里,这个法官身上总是带着一份姐姐般的温暖。
“法律是刚性的、冷冰冰的,但司法应该体现人文关怀。每个法官在职业之外都有多重身份,我们应该通过这些身份积极传递司法正能量,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的温暖。”该院党组书记、代院长苏益铮说。一个典型就是一把镜子、一支标杆、一面旗帜,在李平的带动下,该院正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李平式法官”……
(本报记者 林扬阳 通讯员 陈公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