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警务”绘就乡村振兴平安底色
三月的平和农田间,晨雾还未散尽,山格镇6000亩蔬菜产业园的薄膜温室已透出朦胧绿意。
“遇到难处随时找我们,大伙儿都在这儿守着。”几抹藏蓝身影正穿行在这片青翠的农田间,向农田里的菜农们打着招呼,菜农们也喜笑颜开,向民警们展示着自家长势喜人的蔬菜……
这是平和县公安局开展“护农助农”专项行动的一个生动场景。今年2月初以来,平和公安组织民警下沉一线,用“不误农时”的紧迫感、“不添麻烦”的服务度,为春耕备耕注入温度,提升护航力度。民警们带着专业检测设备,深入全县15个乡镇的田间地头,用科技手段为现代农业护航。
“阿伯,棚内线路老化容易引发火灾,这边堆放的有机肥要离电源远些。”在山格镇新陂村,社区民警蔡志铭正带领电工师傅,挨家挨户地对村民们的温室大棚进行电路检查。
仅一周时间,平和县公安局已帮助农户检查、更换老化线路100余米,并增设监控探头14个。“以前总觉得装监控麻烦,但又害怕田里被人破坏。现在民警们帮我们解决了这个困扰,我们夜里睡觉都踏实多了。”菜农老黄指着新装的摄像头,感慨地说道。
针对春季农忙期易发事故的特点,平和县公安局创新“1警+1辅+N农技员”机制,组建了由民警、辅警和农技专家组成的“春耕护卫队”,并在山格镇相关的7个村居设立流动警务站。这支队伍白天穿梭在蔬菜基地,排查拖拉机、器械电线等农用设施的安全隐患,夜间则化身“守夜人”,守护农资仓库的财产安全。
村民们回忆起前些年的情形:“以前半夜听见仓库响动,总得提着锄头守到天亮。”如今警灯在田间常态化闪烁,成了农户最安心的“夜灯”。
“反光条贴在车尾,夜间开车能安全许多!”2月20日,在通往国强乡农田的村道上,国强派出所的民警们正手持定制化“安全宝典”,提醒农户们驾驶农用车的安全要点。同时,民警们也组织人员清理路面碎石,在必要路口增设交通指示牌,确保路面农用车辆的行驶安全。
为解决春耕期间农用三轮车、拖拉机上路安全隐患,平和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联合派出所在全县设置15个“流动服务点”,组织宣传人员沿着乡村村居道路、农田沿线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加强车辆行驶安全检查,并免费为车辆粘贴反光条、发放安全手册。在平和公安的努力之下,农用车交通事故明显下降。
化解涉农纠纷是护航春耕的重要环节。2月19日,在安厚镇莲塘村育苗基地的纠纷调解现场,员工因失误导致育苗基地出现损失,双方争执不下,无奈选择报警。民警使用“法理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将《民法典》条款与本地乡规民约相结合,用类似案例作类比,最终促成双方当事人达成赔偿协议,握手言和。
针对春耕期间多发的用工纠纷、土地纠纷,平和县公安局高度重视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倡导就地化解矛盾,并在15个乡镇全面铺开公调对接多元调解机制,引入司法、保险等多方力量,广泛汇聚调解合力,让茵茵土地长出和谐绿意。
2024年6月,九峰镇朱先生曾雇佣曾大哥等人从事种植工作,后来因朱先生资金短缺且对曾大哥等人的工资认定出现争议,双方因此发生劳资纠纷,而朱先生的土地也因此荒芜起来。
“一年之计在于春,再争下去,可就错过了春耕的好时候!”今年 1 月 22 日,曾大哥来到西部片区域联合派出所向民警求助,民警立即启动公调对接多元调节机制,邀请专职调解员、司法局、劳动局等专业力量加入调解,终于促成双方和解,让荒芜半年的土地重新播下希望。目前全县已利用公调对接多元调解机制,帮助全县26起涉农纠纷实现案结事了。
从排查安全隐患到优化交通环境,从调解用工纠纷到化解土地矛盾,平和公安用务实举措织就了一张立体化护农网,同时也在平和县的丰收画卷里,描绘着警民共护春耕的温暖底色。
(本报记者 蔡欣利 通讯员 陈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