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杭法院古田法庭绘就司法为民新“枫”景

2025-01-07 09:49:17 来源: 福建法治报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7日讯 “吴法官,能不能麻烦您下班后过来帮忙调解一下?”2024年2月20日,正准备开庭的上杭法院古田法庭党支部书记吴胜佳接到古田镇司法所教导员张海开的电话。

“你说这片田是你的,能拿出田证吗?只有看到田证,我们才能信……”来到古田镇司法所门口,林家兄弟与邻居马某英吵得不可开交。

两家人地处古田镇的桂和村与梨岭村之间,对附近一片竹林的归属权各执一词,已经争吵了多年。由于时间久远,归属权难以明晰,司法所多次调解未果,遂向古田法庭党支部书记吴胜佳法官求助。

面对这一棘手矛盾,吴胜佳法官立即来到现场,依托“支部共建,联动解纷”工作机制,与古田镇司法所共同梳理了案件细节。为了进一步熟悉案情,掌握双方当事人的纠纷症结所在。夜幕降临,吴法官便与党员调解员们逐一走访了争议双方,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陈述和诉求。通过“法理”与“情理”双管齐下,既讲法律原则,又顾念邻里旧情,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逐步消融对立情绪,引导他们理性看待纠纷,寻找问题根源。

通过夜访,吴胜佳法官深知,就案论案难以触及根本,必须找到确凿的证据。于是他与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查阅旧地图,询问村干部和村民,但因为岁月流转根本无法确定具体的田界。

确认了当时确实曾有田地,只要解决界址问题纠纷即可迎刃而解,吴胜佳与调解员们遂组织二次调解。

“这个我们没办法认同。我父亲的人品大家都知道,如果不是他的田他不会随便去种的。”

“我们没有人质疑你父亲的人品,毕竟当时开路可能是泥土盖住了田埂,才导致了后续的问题……”由于缺乏实质性证据,最终二次调解又在争吵中无疾而终。

到底是谁家的地?土改已经过去几十年,从田地到竹林翻天覆地的变化早已将往事淹没在时间的巨轮之下,事实真相成谜。

两家的纠纷到底该如何解决?尽管毫无头绪,吴胜佳依旧没有放弃,他开始尝试通过多方渠道,从历史材料中寻找蛛丝马迹。经过一番找寻,他终于在县档案馆中一摞摞泛黄的纸页里找到了1952年的土地证,显示争议土地确属马某英。

“你们看,这是当年的土地证,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有了证据,吴胜佳再次联合古田司法所、自然资源所组织双方当事人在土地所在地进行现场调解。

看着吴胜佳手中的土地证复印件,林家兄弟沉默了。他们知道,这份证据是无法反驳的,便低头承认了该土地归属马某英。

“感谢吴法官,您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马某英紧紧地握着吴法官的手,感激地说。在村党支部书记的见证下,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这场多年的纠纷终于得到了圆满解决。

“能为乡亲们解决纠纷,是我们党员干部应尽的责任,看到大家握手言和,我心里也踏实了。”村党支部书记说。

自开展“庭所党建共建”以来,古田法庭与古田镇司法所积极整合资源,双方形成了紧密的党建联盟,并围绕常用法律法规、典型案例等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主题党日同学共研活动,以党建促业务提升,实现职能优势互补,共同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法官不能只懂得用法条去办案,而是要带着共产党员的政治使命和人民法官的审判职责来办案,政治站位更高了,人民立场更稳了,案件效果自然就更好了。”古田法庭法官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在吴胜佳法官的带领下,古田法庭党支部不断推动司法队伍建设和调解工作创新,开展了红色基因“铸魂工程”、苏区作风“强基工程”和自我整训“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干警的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法铁军。正是有了这样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司法队伍,古田法庭才能在调解工作中屡创佳绩,展现了司法公正与高效的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党建引领司法工作的创新路径。

“作为新时代的法官,我们不仅要依法公正审判,更要将党的群众路线深植于心,实现红土党建与司法实践同频共振,践行司法为民的初心,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角落,让红色基因在司法工作中绽放新的光芒。”吴胜佳说。

(本报记者 邓炳秀 实习生 林锶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