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法院和平法庭多维发力绘就辖区治理新画卷

2025-01-06 08:41:00 来源: 福建法治报

“和”风润古镇 “法”韵促振兴

——邵武法院和平法庭多维发力绘就辖区治理新画卷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月6日讯 “石板街长古巷通,谯楼城堡聚和风。”和平古镇静卧于武夷山南,自唐朝起便承载岁月,悠悠千年,古韵四溢。乾隆年间,县丞署于此设立,担起解纷之责;今朝,邵武市人民法院和平法庭接力传承,扎根乡土,为783平方公里辖区内近7万民众撑起司法“保护伞”。

近年来,和平法庭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围绕“和”字做文章,着力打造“枫桥式人民法庭”。2019年以来,和平法庭年均办案260件,年调撤率56.36%。

和衷共济

画好优势资源“同心圆”

“现在我们的水资源得到了很大改善,感谢你们。”近日,面对来回访的和平法庭法官,和平镇党委书记熊立连声道谢。

原来,2023年,和平法庭联合和平镇司法所、综治中心,邀请村民代表、乡贤等人共同调解,成功推动和平镇一废旧电站征收工作,促成原被告双方就赔偿款达成一致,使得当地水资源得到改善。

以法活人,法行无穷。人民法庭植根最基层,处在预防和解决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特殊地位。一直以来,和平法庭都在寻找解决矛盾的“真经妙招”,坚持“能调尽调,以调促和”的工作思路,探索出“庭所联动、职能并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纠纷同调”的“2+N+X”源头治理新模式,即以法庭员额法官(庭长)或法官助理和司法所工作人员为“2”位固定成员,由涉案纠纷的相关部门等“N”个部门参与,共邀村“两委”成员、乡贤、企业(行业)牵头人等“X”名乡村网格力量(网络员)组成的多维联动协同共治化解纠纷服务网,打通“神经末梢”,精准提升“末梢细胞”的黏性与活力。

2023年以来,和平法庭通过该模式,协同开展突发事件处置、矛盾纠纷排查调解等工作35次,联合排处群体性纠纷隐患21个,化解纠纷118件。

面对左邻右舍,家长里短,和平法庭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融合黄峭家风文化,建立和实行“民事速裁机制、调诉结合机制、案件回访机制”,平衡情与法的天平,将司法为民进行到底,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和气生财

打好文旅发展“主动仗”

“保住公司口碑了,今后一定加强安全管理!”不久前,游客在肖家坊镇天成奇峡景区摔伤,与旅游公司就赔偿起争执。景区法官工作室里,和平法庭法官联合司法所所长调解,促成双方和解。 

景区纠纷,关乎口碑,关乎游客权益。为更好地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平法庭在和平古镇(4A景区)、天成奇峡(4A景区)、将石自然保护区设立法官工作室、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点、生态司法实践教育基地。在旅游旺季,法官不定期深入景区“坐堂问诊”,答复游客法律咨询,调处涉旅纠纷。

和平法庭辖区内不仅有秀美的风景,还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辖区大力发展旅游周边产业。针对茶产业、制种业日益壮大的情况,和平法庭开通“涉茶”“涉种”案件诉讼“绿色通道”。同时积极拓展司法职能,法官通过“线上+线下”,以“法律特派员”“平安指导员”等身份定期联系走访企业、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社,赋能“碎铜茶”、枫林窑青白瓷、和平游浆豆腐、禾坪绿谷·黄精面等特色产品发展。

和睦相处

守好边际关口“防护线”

与泰宁法院金湖法庭签订跨域司法联动共建协议,是和平法庭延伸司法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又一新举措。

“通过你们的答疑解惑,这个事情我们会心平气和进行处理。”2023年8月,和平法庭与金湖法庭联合朱口镇司法所、综治中心共同化解一起损害赔偿纠纷,帮助当事人解开心结法结,推动双方服判息诉。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和平镇与泰宁金湖地理位置相接、风俗相似、文化同源、产业相近。为疏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积极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县域社会治理新模式,2023年6月,和平法庭与金湖法庭签订跨域司法联动共建协议,成立“文化遗产司法保护跨域法官工作室”与“种业司法保护跨域法官工作室”,围绕着党建共建“党旗红”、环境共护“生态绿”、种业共守“稻花香”、文遗共创“古色靓”、边界共治“无讼村”、协同共联“解难题”六项内容开展工作,不断提升两地人民法庭建设水平和基层司法能力。

自签订共建协议以来,两地法庭融合创新“背包法庭+法特派”制度,联合开展矛盾化解、法治宣传等9场次,共同助力市际边界和平发展,刷新乡村振兴法治“底色”。

从田间地头到古镇景区,和平法庭将法治融入基层治理各方角落。未来,法庭将以“一次性解决纠纷”为导向,聚焦平安、民生、治理,为辖区乡村振兴倾尽司法之力。

(本报记者 汤仙念 通讯员 张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