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层善治助推三明之治
聚焦综治中心职责 创新综治工作手段
以基层善治助推三明之治
在泰宁,“智慧旅游”覆盖全县,让矛盾纠纷止于诉前;在建宁,破除地域、部门、治理模式等三大“边界”的闽赣边界综治中心畅通沟通协作渠道;在永安,调解员“畲长老”入驻综治中心的做法让治理“触角”延伸到“末梢”细节……
近年来,三明市不断创新综治工作手段,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作为化解矛盾纠纷和防控社会治安风险的重要一环,努力破解服务群众、矛盾化解、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以基层善治助推三明之治。
打造“大中心”
建强基层治理“综合体”
“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这说的是三明市全面推动落实建立的“三级综治中心”。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三明市持续推动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采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成效化的方式,在三明织起一张平安稳定的“安全网”。
在三元区新市中路,总建筑面积3057平方米,于今年9月正式投入实体化运作的三明市市区一体化综治中心,整合各类资源,汇集信访接待、矛盾纠纷多元化解、诉讼服务、公共法律服务、网格服务管理、指挥调度等功能,对群众上门反映的矛盾纠纷,开展集中会诊调解,切实将矛盾纠纷止于诉前、解于源头。
在沙县区府北路,总建筑面积760平方米的沙县区综治中心以创新集成的思路,整合区信访信息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人民调解中心、智慧治理服务中心诉求平台等多个功能板块,构建“多中心、多功能”综合体,真正成为民情“直通车”、民意“疏通渠”,全心全意当好群众“服务员”,有力推动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三明市综治中心主任林凤辉介绍,三级综治中心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融合、资源的整合、力量的聚合,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三明、法治三明提供有力保障,为三明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截至目前,全市11个县级和141个乡级综治中心均按照“六有”建设标准完成规范化建设,正全面转入实体实战运行。
依托“智慧网”
打造矛盾调处“终点站”
“你好,寨下大峡谷处有游客和村民发生激烈冲突,请派人前往现场支援。”今年国庆假期期间,泰宁县寨下大峡谷景区售票处工作人员杨晨曦启动一键报警功能,第一时间将情况报给县综治中心。
当天,来自福州的连某一家三口自驾游来到该景区,因停车场车位已满,连某便将车停在村民杨某家楼下。然而,杨某家的一把剪刀突然从三楼掉下,直插进连某的前车窗玻璃,双方就赔偿问题僵持不下。
泰宁县综治中心工作人员接到警情,立刻组织民警、涉旅专职调解员等人员力量前往现场。抵达现场后,工作人员首先将双方当事人邀请到旅游警务室进行调解,并由专职调解员给出折中意见,建议杨某赔偿连某更换车窗玻璃的费用,考虑到连某违规停车在先,也应当承担部分责任,杨某不需要全额赔偿车窗玻璃更换费用。
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说理下,双方当场签订和解同意书:杨某赔偿连某50%的车窗玻璃更换费用。事后,民警还对双方当事人作出批评教育。
“泰宁是旅游大县,年接待游客量达800余万人次,近两年涉旅矛盾纠纷450余起,约占全县矛盾纠纷总量的10%。”泰宁县综治中心负责人杨俊告诉记者。为实现快速响应和高效指挥,有效应对和处置问题,泰宁县综治中心特别整合接入“智慧旅游”系统,通过实时监测识别景点售票情况及特定区域的人数,进行反电诈等平安宣传信息投放,下沉景区现场化解旅游纠纷等方式,坚持以科技力量为支撑,借助智能化手段,为基层治理提质增效注入强大动力。
今年以来,该县通过智慧平台收集受理涉旅矛盾纠纷8起,景区投诉同比下降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