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法院讲“六尺巷”典故 谈“和文化”智慧

2024-11-13 11:10:24 来源: 福建法治报

“张大学士信里写的是‘让他三尺又何妨’,为什么我们今天说的是‘六尺巷’而不是‘三尺巷’呢?”

“因为张家人得诗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于是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

日前,平潭法院“言(盐)之有理”法律讲堂走进红山村,金井法庭法官与村民重温“六尺巷”典故。通过对“你让三尺我让三尺”等细节的描述,深刻解读“六尺巷”典故中所蕴含的“和”文化。

“从三尺都不让,到各让三尺,最后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典故让我直观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和为贵’‘谦和礼让’的传统美德。看来今后有什么事,可以做先主动‘让’的那个人,说不定事情就能更轻松解决了!”红山村村民何先生深有感触地说。

“今天我们来到盐场旧址,盐和‘和’文化有关联吗?”

“有!‘和’的原初表述为‘味之和’。《左传·昭公二十年》等文献证明,‘和’字在西周时期就已出现,厨师烹调美食,将盐等不同食材调料融合在一起制成美味食品。后被重视并逐渐阐发出丰富的思想意涵。可见‘盐’对调‘和’的重要性。我们盐场的历史也验证了我们海盐文化对‘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法律讲堂上,通过问答,金井法庭法官深入剖析盐和“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言(盐)之有理”司法品牌对“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法律智慧在海岛基层矛盾纠纷化解中的融合与实践。

“我们隔壁邻居家经常深夜传出巨大噪音,我该怎么办呢?”

“对门邻居在楼道堆积杂物,挤占了本就狭窄的公共空间,我该怎么办呢?”

“楼上邻居家的空调外机不停向下滴水,我该怎么办呢?”

……

金井法庭法官聚焦“六尺巷”典故在化解相邻权纠纷上的作用,向大家介绍相邻权纠纷的特点,一一解答大家提出的相邻权问题,以及解析相关法律规定中“和”文化,列举通过互相谦让实现“双赢共赢多赢”局面的典型案例,倡导“远亲不如近邻”,邻里间要守望相助、互相谦让、和谐共处。

“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木樨飘香,秋意渐浓,“六尺巷”典故历久弥新。

(本报记者 陈菁 通讯员 王瑜敏 魏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