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新罗:“三尺地界”起纷争 法官卷尺入户化纠纷

2024-10-17 09:42:13 来源: 福建法治报

为了“一亩三分地”,邻里间矛盾不断——

法官卷尺入户 多元调解事了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0月17日讯 在农村,房前屋后的一块菜地,不仅可以实现舌尖上的自给自足,还能让人产生心理上的富足,如果产生权属纠纷,往往谁都不让谁。

近日,家住龙岩市新罗区白沙镇的陈大爷和他的邻居张大爷,就因房子之间的一块菜地归属问题争执不休,诉至新罗法院雁石法庭。

一份70多年前的“产权证”

“我有1952年的《福建省龙岩县土地房产所有证》,这个证就可以证明,这块地方原本都是我们祖上的,后来一部分拿来建房,剩下的土地还是我们的。”5月,原告陈大爷在第一次开庭审理期间,当庭诉说自己的理由。

“从我小时候记事开始,这里就是由我妈妈一直在种菜,现在菜地上种的就是我的菜。”被告张大爷非常不服气,他认为,1952年的一个材料,中间发生多少变故,谁能说清,怎么就能凭一张纸,就说地是原告的。

在认真听取了原被告及其诉讼代理人的陈述后,承办法官熊盛贺深感案件棘手,一方实际长期使用了争议菜地,一方拿出70多年前的证据,如果简单下判,谁都不会服气。为此,他在第一次庭审结束后,向原、被告表示,将邀请镇司法所的调解员共同前往争议菜地现场实地勘察。

解决问题的关键在“现场”

“农村土地承包遗留问题多,这次去现场,希望能通过调解解决问题。这不仅关乎两家人的利益,也关乎村庄的和谐稳定。” 熊盛贺法官与白沙镇司法所的调解员一同前往争议菜地现场,从踏入村庄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开始讨论怎么更好地处理这起纠纷。

在争议菜地现场,熊盛贺与司法所的调解员手持测量工具,认真地寻着土地边界、丈量着争议菜地的面积。

“张大爷您身体可真好,七十多了还能管这么一大片地呢!”“陈大爷您住这么近,怎么现在才提出来地是您的?”在实地勘测过程中,熊盛贺不仅关注着法律层面的细节问题,更关注着双方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变化。因为他深知,在交流过程中,情感的沟通和理解往往比法律的条款更加重要。

随后,他们也走访陈大爷、张大爷家周边的邻居。“大姐,你在这里住了多久,这块菜地一直都是谁种?种了多久?”“老张、老陈平常关系怎么样?”通过询问附近老一辈村民、查阅当事人与附近村民提供的争议土地归属的文件等方式,逐步还原了这块争议菜地开垦和使用的历史过程。

情理法都一一讲清

在测量现场,熊盛贺手握一卷尺,围绕案涉土地边界仔细测量,及时记录、核对数据,并在众人的见证下计算面积。

“经过测算,你们争的这块菜地面积比较大,如果按原告陈大爷在庭审中所说,原本地块一部分拿来建房,一部分变为菜地,那加起来的总面积,可就超过了1952年那张产权证的面积。”针对实地勘察的情况,熊盛贺发现了许多原本被忽视的细节和线索。

结合新的线索,熊盛贺尝试解开双方的心结。他向双方当事人详细阐述了相邻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精神,让他们明白“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等纠纷处理原则。同时,针对双方证据不足的诉求,引导双方从邻里和谐、长远利益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组织双方进行“背靠背调解”,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邻里之间讲究团结互助、公平合理,这也是民法典确立的原则,我们今天过来就是想让你们更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调解中,熊盛贺向双方当事人详细阐述了相邻关系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司法解释精神,并结合新的线索向原告陈大爷表示:“刚才我们也实地测量了,这块地的面积和您阐述的来由、使用情况不一样,如果没有其他的证据证明这块地就是那张‘产权证’所说的那块土地,法律是不会判给您的。”

经过耐心释法明理,陈大爷与张大爷终于达成了初步共识,表示会认真考虑法官和调解员说的这些情、理、法。

没过几天,原告陈大爷给熊盛贺打来电话:“法官很用心,现场办案,说的、做的,我们服气,愿意撤诉。”

至此,一起菜地纠纷案件得到圆满化解,双方冰释前嫌。

(本报记者 邱玉香 通讯员 林成龙 苏俊瑞)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