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法官下村居 解纷促平安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8月29日讯 “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从唐代至清代的1000多年间,长汀县皆为历朝历代州、郡、路、府的治所,镇守一方安宁。碧波微澜的汀江从这里悠然而过,浓浓的烟火气在古城中氤氲,是行走在东大街的自在,是洋溢在济川门的喧嚣,是停留在文昌阁前的祈愿。
这岁月静好的背后,亦有百姓对公平正义的满满获得感。近年来,长汀县人民法院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同时,致力于提升司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村(居)一法官”的新时代法治乡村、社区治理新格局。
目前,全县307个村(居)已成立村居法官工作室,以“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为宗旨,打通司法为民“最后一公里”。
搭建“前哨站”
让纠纷就地化解
“我承包的水果林在最里边,沿途的承包户把通行小道堵塞了,我的运输车无法出入,太伤脑筋了。”近日,见到长汀法院驻策武镇南坑村的法官李环,村里的果园承包户老刘吐起了苦水。
得知情况后,李环先后两次来到老刘的果林进行现场勘查,实际了解占道情况。为了根治“顽疾”,李环牵头组建由镇政府、司法所、村委会等单位参与的调解“联盟”,开展现场调解,对占道的承包户详细释明承包合同涉及承包户道路通行权益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在耐心答疑解惑中,调解“联盟”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老刘的一桩烦心事总算“云开雾散”。
这样的案例不是特例。“村民只要有法律问题,打个电话就能联系到村居法官,维权就多了一条路。”长汀县策武镇南坑村村干部说。
如今,长汀法院在多元解纷机制上迈出了更为坚实的步伐,不仅有村居法官工作室“坐镇”,还成立了代表委员工作室、多个行业单位驻法院调解工作室。打破空间与管辖的壁垒,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快捷的纠纷解决渠道和“家门口”高质量的诉讼服务。
突出“治未病”
让矛盾在源头化解
前不久,长汀法院的村居法官高效调解一起涉农纠纷,以司法为民跑出解纷“加速度”。
原来,刘某与张某田地相邻,张某在自家农田上喷洒除草剂,因未采取相应措施,除草剂随风飘至刘某田里,导致刘某种植的农作物大面积枯死。事发后,刘某选择报警,但双方对赔偿受害损失的分歧较大。协商未果之下,他遂将张某诉至长汀法院。
“错都在他,我这是合情合理的要求。”刘某气不打一处来。
“狮子大开口,我也承受不了啊,总要讲道理的……”张某极力辩解着。
法院受理后,考虑到本案涉及邻里纠纷,且损失鉴定费用高、时间长等情况,拖得越久越棘手,承办法官决定与村干部一同走访调查了解情况,同时对双方当事人释法说理。
“大家都是多年的邻居,我相信张某也不是故意的,而且事情发生了也愿意赔偿。”村干部与双方当事人面对面聊了起来,“刘某看到田里几乎什么都没了,能不生气吗,多赔一点也是应该的。”
动之以邻里情,晓之以公平理。刘某与张某放下干戈,在村居法官工作室达成赔偿损失6500元的一致意见,并当场履行。双方握手言和的一刻,驻村法官也倍感欣慰。
如何进一步强化“抓前端、治未病”,实现纠纷高效、实质性化解?
据了解,村居法官工作开展以来,长汀法院共进行社情排查201次,指导人民调解24次,参与信访化解16次,参与基层治理165件次,进行法律政策宣传74场次,帮助修订完善村规民约14条,开展巡回审判、判后回访8场次,诉前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9件,成功打造6个“无讼村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