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沙县区司法局精准帮扶打通刑释回归“最后一公里”

2024-05-24 10:57:58 来源: 福建法治报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三明市沙县区司法局精准帮扶打通刑释回归“最后一公里”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24日讯 近年来,三明市沙县区司法局通过打造安帮协同治理新模式,将刑满释放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由“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现象,变成走访更加扎实,评估更加准确,帮教更加有力,响应更加快速,实现就业有人扶持、创业有人帮扶、生活困难有人救助,让刑满释放人员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建设性力量,切实维护全区社会大局持续安定稳定。

“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因为叔叔犯过错就放弃他,还帮忙解决了后顾之忧。他上个月刚入住幸福庄园,最近精神和身体都恢复得不错,一直交代我一定要来谢谢你们。”不久前,三无人员张某的侄女专程来到沙县区凤岗司法所反馈张某近况。

时间拨回至2023年6月,凤岗司法所收到刑满释放人员张某将由浙江省某监狱送回的消息,在安置过程中,工作人员了解到张某现已74周岁,离家40多年,至今未结婚生子,其户籍也已在2001年就迁出沙县。尽管其在沙县区还有兄弟,但因张某离家多年、兄弟年岁皆高,已无力为张某提供住宿。如何安置张某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鉴于张某的特殊性,凤岗司法所工作人员在建立完安帮档案后,就前往其原始户籍社区了解情况后,联合社区和张某侄女将张某安置在附近一家旅社。

住宿问题暂时解决了,但若要让张某安度晚年,解决户籍、吃、住和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一个都不能少。为了让张某顺利度过缓冲期,司法所立即向区司法局和街道汇报初步安置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召集派出所、民政、社区等部门召开会议,就张某安置问题进行磋商。

经多方讨论和协调,决定将张某落户到金沙园集体户。“由于办理户口需要时间,在这过程中,我们一边和社区协调旅社缓收张某的住宿费,届时从临时救助款里扣除,一边积极联系敬老院,解决张某临时住宿问题。区慈善总会则通过‘慈善长者食堂’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解决张某临时用餐问题。民政部门发放临时困难救助金2000元,并着手为张某办理低保。张某兄弟及侄女也及时资助1400元,表示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给予关心关爱。”凤岗司法所林作铨告诉记者。

这是沙县区司法局主动作为,全力推动安置帮教工作走深走实走细的一个生动体现。2022年以来,沙县区司法局协调发放临时小额救助4000余元、爱心企业善款10000余元,为10余名安置帮教人员的回归社会之路筑牢了基础。

除了不断持续深化安置帮教工作人性化,对接帮扶企业、挖掘就业岗位、提供创业思路等授“渔”予人的帮教服务也尤为关键。

2021年4月,在一次走访谈心中,安置帮教对象郑某向司法所工作人员透露,自己做了多年小吃,有一手烹饪的手艺,想在城郊开办一家农庄,平时可以经营一些乡土特色菜品,周末和节假日也可以当做朋友们聚会的场所。

思路有了,但郑某却顾虑重重,他担心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办不了相关证照,也怕自己的身份无法正常经营生意。

得知郑某的担忧后,司法所工作人员鼓励他放下思想包袱,耐心向他讲解政策,积极为他出谋划策,协助他考察场地和办理相关证照……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郑某的农庄成功开业。生态农庄生意步入正轨,郑某又结合农庄特色,在沙县城区开了生活商城,售卖鸡蛋、蔬菜、鸡鸭等农庄自产的土特产品。

开商城只是第一步,2022年6月,刚参加完区司法局和商务局联合组织的刑释人员电商技能培训后,郑某又冒出了做电商的念头。“沙县很多人都在外做小吃,家里老人如果要买米油等重物,提上提下都不太方便,建个网上商城,群众点点手机我们就配送上门,还可以顺带卖卖农庄的土特产。”郑某说道。

得知这一情况后,司法所工作人员主动帮郑某联系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协助郑某搭建电商平台。同时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郑某在合同签订、建章立制等方面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如今,郑某农庄产的农特产品已列入工会采购目录,凭借其良好的品质,已有10多家单位在此下单订购。谈及未来的发展,郑某微微一笑,“接下来要打造‘互联网+农庄+农场’的模式,还想做个众筹食堂,把品牌打响。”

安置帮教工作是帮助、教育刑释人员重新回归社会的系统工程,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2022年以来,沙县区司法局向安置帮教对象发放政策宣传单800多份,共有30余名安置帮教人员获得“授鱼”帮扶,100余人获得“授渔”指导。

“下一步,我局将用务实举措助力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实现‘安帮一人,感动一家,稳定一片’的效果。”沙县区司法局副局长陈峰云表示。

(三明长安网记者 彭冬晴 通讯员 黄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