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光影:人性与法的救赎——观电影《第二十条》有感

2024-03-19 16:01:05 来源: 福建法治报

《第二十条》影片从主角韩明的视角出发,将生活中人民对朴素公平正义的追求、情与法的困境,融入嬉笑怒骂的市井乡情,展现案件背后的生活百态,全面系统地呈现了正当防卫制度从不敢适用、不愿适用到切实转变司法理念依法适用,维护公平正义的过程,也让观影者思考其中蕴含着的深层次法治理念。同时影片不止于对法律的解读,更探寻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维度。

电影中每一个角色的选择和行为,反映了人在极端情境下的心理挣扎,以及在法律框架内寻找正义的复杂过程,从三个女性角色发微:

李茂娟,全片最具生活化、最接地气的一个角色,也是普通大众的代表,她代表的是大多数人在面对不公时的第一反应。影片通过这个角色向大众普法,告诉我们法律才是最有力的武器。

吕玲玲,正义的化身,凭借着女性的细腻和极强的共情能力,为唤醒“沉睡”的第二十条艰难前行,她相信只有挺身而出才能对抗邪恶。

郝秀萍,社会最底层的代表,她抛下孩子从工地上绝望跳楼,因为她深知,冲突中“谁伤重谁有理”。影片对她“聋哑”的设计很有深意,很多时候,受害者不都是处于“失语”的状态吗?是的,无声的呐喊更让人振聋发聩。

在电影中,正义的行为不仅仅是对外的抗争,更是内心光明与勇气的体现。通过这些人物的命运我们能够感知,正义的追求、勇气的展现、责任的承担与爱的传递,永远是构建一个更公平、更和谐社会的基石。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司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失守,失去的就是民心。“徒法不足以自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检察官的价值追求,更是法律监督机关存在的意义。正当防卫问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实际反映出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更高需求。检察机关应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积极弘扬社会正气,让“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法治精神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检察官办理这类案件必须遵循的法治理念。

“我们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影片中多次提起这句话。在司法办案过程中,检察干警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律条文和案件事实,更是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道阻且长,但公平和正义深植在民众心中,更应深植在每一位检察官心中。学法者何为?法律条文不是冰冷的逻辑,而是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社会关系的规范,对真善美的指引。检察官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善于统筹法理情的有机统一,在解释与适用法律中,回应和实现人民群众朴素的正义期待,让司法结论与老百姓心中的那杆“秤”同频共振,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司法工作不仅是一场关护司法判决的正义较量,更是一场叩问良心的真理之战,让每一个判决结果符合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向往,这正是“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所应有的时代回声。

(刘雪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