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就等于“差很多”

2021-07-20 10:33:47 来源: 福建法治报

黄佶喆事迹系列报道④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7月20日讯 2011年,我考入建阳法院,在民事庭和派出法庭担任过书记员、助理审判员,2017年被调整到刑庭做法官助理。

记得第一天到刑庭报到的时候,黄庭长就问我对办理刑事案件有没有概念和认识。因为有几年的工作经验,我认为案件都是相通的,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办起来应该差不多。

庭长对我的说法并没有作评价,只是微笑着说让我先跟他一段时间。之后,他带着我送达、开庭,让我慢慢熟悉了刑事案件的程序。过了一段时间,他抱着一个开完庭的案件卷宗给我,让我尝试草拟这个案件的判决书。

刚开始,我还满怀信心。但真正开始看卷宗材料和庭审记录时,才发现自己根本沉不下心、坐不住,看一会就得起来活动一下。那个案件的材料不多,但我花了好几天才看完。匆匆忙忙写完判决书,自己觉得差不多了,就交给了庭长。

拿到判决书,庭长并没有着急看,而是问我感觉怎么样。我回答道:“第一次写刑事案件的判决书,没有什么经验,说理分析上可能会差一点,不过定罪量刑上觉得差不多,应该没什么问题。”我说完,他才拿起我的判决书,边看边在上面写写画画。

当我再次看到自己写的判决书,才突然意识到现实的“骨感”和想象的“丰满”有如此大的悬殊,判决书上已经被标注了一堆的序号,也被画得密密麻麻。当时我心想要挨批评了,但是并没有。他按着序号一点点的跟我说疏漏在哪,要按照什么思路去修改。

结束时,他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我们办案最忌讳的就是‘差不多’思维,‘差不多’积多了,就等于‘差很多’,绝对要不得。”还拿出他自己写的判决书,让我好好的作一下对比。

这一“课”,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特别是黄庭长的那句话,必将影响我这一生。

在那之后,我开始改变自己以前的一些习惯,每当产生“差不多”想法的时候,黄庭长的那句话就会浮现在我脑海中,倒逼着自己再去查一遍,还有哪些缺漏。

2017年年底,我已经成为一名法官,开始自己承办刑事案件,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庭长的这个道理:每个案件,不论类型、不论大小,对自己来说可能仅仅是一个案件,但对当事人而言有可能就是他的一生,所以每个环节、每项工作一点都不能差。

记得在办理一起诈骗案时,我对被告人是否构成诈骗罪的理由分析总是觉得不够到位。这个时候,发现已经不再像从前那般觉得“差不多”就行了。我找到了庭长,他了解后给我提供了一个思路,一步步引导我思考,一次次指导我书写判决书。

那天晚上,他一直陪我修改到凌晨两点才回家。而回家后,还收到他发来的其他法院的案例以及询问是否安全到家的短信。

2021年初,组织把我调整出刑庭,到派出法庭主持工作。回想自己三年的刑事审判工作,每一份裁判文书,他都会帮忙把关语言的逻辑性、引用法条的准确性,甚至会检查错别字,不可谓不细心。

正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锤炼,手把手的帮教,让我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从似懂非懂到独挡一面。

如今,对黄庭长所说的“差不多”就等于“差很多”的道理,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细微之处见真章,作为一名青年干警,对待任何事情都应该克服“差不多”思维,只有自觉养成一丝不苟、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才能够不负初心、不辱使命。

讲述人:黄晖(南平市建阳区人民法院水吉法庭负责人) 整理:汤仙念 许锦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