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细胞”无处不在

2017-12-29 07:56:08 来源: 福建法治报

《守护平安厦门的新力量》(上)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12月29日讯   “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摘自《党的十九大报告》

1

如果要问美丽的厦门有几种颜色?脱口而出的答案,是天上的“厦门蓝”,地上的“四季绿”。其实,还有一种色彩也分外耀眼,那是身边随处可见的“平安红”。

在厦门,很多社区都设有志愿服务工作站、邻里互助中心等服务场所,身着红马甲的平安志愿者已成为厦门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度融入这座城市的发展血脉,影响着市民的日常生活点滴。

道路旁,大人们漫步闲聊;花园内,孩子们嬉戏打闹……走进厦门市湖里区金山街道金安社区,一幕幕和谐温馨的场景映入眼帘。

占地31.08万平方米的金安社区是厦门最大的纯社会保障性住房社区,也是全国首个保障住房安居样板工程,约3万居民中,超过80%是中低收入家庭。

2010年9月6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习近平视察金安社区,与社区居民亲切交谈时说:“我羡慕你们居住在这样美丽、幸福的社区。”

习近平总书记口中美丽、幸福的金安社区是如何练就的?这跟社区的16支志愿者服务队、2562名平安志愿者分不开。

56岁的郑金星是金安社区的“名人”。除了平安志愿者、“平安护园队”队长这些身份,用老郑自己的话说,他还是社区里的“刺头”。

清瘦精干的中等个头,黝黑的脸庞写满了和善,初见老郑,怎么也不会让人把他跟“刺头”画上等号。

“从前爱喝几口小酒,但酒后容易冲动。”2009年刚搬进金安社区那会,对看不顺眼的人和事,老郑总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掺和一脚,因此没少跟社区里的其他居民红过脸。

这么一个“刺头”,左邻右舍能躲就躲。面对周围人避而远之的眼神,老郑表面上依旧我行我素,但心里却急了。“五十几岁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一定要换种活法。”那段日子,老郑心里一直想着“转型”,却找不到头绪。

“社区招募志愿者了!”这个消息点燃了“爱出风头却热心肠”的老郑,他第一时间报了名。之后,老郑开始试着戒酒。随着深入参与志愿活动,一次次发作的酒瘾慢慢地被一次次志愿活动的获得感所取代。

“组建巡逻队?”2013年,当老郑得知社区治安不太好,脑子里立马闪现出这么一个念头。

2013年12月,在社区的支持下,“平安护园队”正式成立,老郑担任队长。

刚开始,“平安护园队”经常被部分不理解的居民说成是“吃饱了撑的”,渐渐地,社区居民发现这群人不仅是“做做样子”巡逻,还能抓贼。

目前,“平安护园队”共有24名队员,每天晚上8点到10点,老郑都会带队对社区里的每个角落进行巡逻。护园队成立四年,社区的案件发案数明显下降,社区居民的安全感随着治安水平一起显著提升。

老郑产生组建巡逻队的念头,并非偶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企业干了十几年的保安经理,对治安管理有不少的经验。”老郑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发挥自身长处,为社区居民做点事,让自己换种活法。

2017年9月,经过社区党委近四年的考察,当年的“刺头”老郑正式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对老郑来说,这是他56年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对他成功“转型”的最大褒扬。

2

在金安社区,像老郑一样“发挥了所长,为群众做了事,又换了活法”的居民不在少数。

居民口中和蔼可亲又懂法明理的“秀丹阿姨”是金安社区“法律维权志愿队”队长,这位62岁的大忙人退休前是东山县人民法院副院长,她的志愿服务生涯竟始于捡垃圾。

2011年4月,退休的吴秀丹随女儿住进金安社区,正巧碰上志愿者招募。学心理学的先生看到后跃跃欲试,并力劝吴秀丹发挥法律专长,一起为社区做点事。

志愿活动刚开始,各方都在摸索,并没有太多分类详细的工作。“社区给我们发了马夹、帽子,一个通知接到,大家就出发了。”吴秀丹瞒着女儿开始经常性地参与社区的捡垃圾活动,没想到,还是被有一天被提前下班回家的女儿撞见了这样一幕——

“我们不乱扔垃圾你们怎么有钱赚?”

“我们是志愿者,捡垃圾不收钱。”

“谁信呢!”

“妈,您这是图什么呀?”女儿很不理解。

对于6岁就失去父亲,从小靠着党和政府及亲友资助,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法律工作者的吴秀丹来说,“将陪伴我长大的爱传递出去”是她坚持志愿服务的初心,做的事虽小,但她不想放弃这个实现初衷的机会。

女儿的心情是复杂的,一边看着“秘密”被揭穿后的妈妈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一边感受着母亲对志愿活动的满腔热情,女儿还是默许了。

不久后,小区的舞蹈队成立,但对音响的管理却出现了矛盾,太大声,怕扰民;太小声,大家都往前面挤。吴秀丹主动出来协调,大家发现她思维逻辑性强,对法律知识精通,慢慢地,越来越多需要调解的矛盾纠纷找上她。

2015年,吴秀丹以法律志愿者的身份在社区开设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秀丹法官工作室”,除了每周一天的值班时间,更多的时候,她走家入户,倾听问题,解决矛盾。4岁小孩骑车撞伤老人后“逃逸”、继女与父母的房产纠纷、贫病家庭的低保问题……一次次琐碎无比的调解,几乎成了吴秀丹的日常。

“减少纠纷重在调解前,最重要是提高居民的法律知识水平。”多年法院管理岗位的历练让吴秀丹一下就抓住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她把引进更多法律专业人才进社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原先单位的同事,认识的律师朋友都在她的邀请下成为“秀丹法官工作室”的组成力量。“秀丹法官工作室”已然成为金安社区的一张金名片。

“我们既是志愿服务者,也是志愿服务的受益者。” 吴秀丹没有想到,退休后,她竟然有了这样精彩的活法。

汇集各路人才,充分整合社区资源,在厦门,像金安社区这样最大限度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还有一个又一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