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校热中,窥见为人父母的偷懒意图

2017-09-11 09:44:36 来源: 福建法治报

海峡法治在线9月11日讯   开学季,一篇长文《牛蛙之殇》成为好多家长的“第一课”,作者是上海一位年近七旬的退休教授,刚刚经历外孙“幼升小牛蛙战争”的他写下自己三年来的隐忍和期待。

帖子矛头直指“幼升小”教育的竞争现状,揭示了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优教机构的过度傲慢和冷漠、中国式邻里的可悲攀比。有人怀疑《牛蛙之殇》是移民机构策划的软广告,不过帖子反映的主体事实,不说“字字扎心”,还是客观存在的。看看帖子后面成千上万的自由跟评,你就会发现,现在好多孩子家长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甚至是“血泪账”。

旁观者的我有三声感叹——

家长“疯了”。学校筛选、网上报名、排队等候、赶考、弃考……各种情节上演,选择民办小学的家长们,内心大都是纠结的。有记者调查发现,家长们下足了血本:有陪孩子一起刷题的,有参加幼小衔接班的,还有请外教陪练的……参考的孩子大多都花代价培训过,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只要是对孩子有帮助的都要试一试。另一位家长吐槽,比自己高考更紧张。

学校“慌了”。有学校录取288人,报名达到5000多;某外校仅80个学位,而蜂拥而至的报名者1200多……民办小学的录取基本上都是十里挑一。学位如此受追捧,学校能不挖空心思设计题目,淘汰报名的学生?有的考查瞬间记忆,有的考查排列组合,有的考拼图,有的考标识,还有的竟然考到一年级奥数。上海的学校先行一步,附加一卷,考查家长的智商、情商、写作水平、逻辑思维、教育能力。一场幼升小的场外考试,引得好多无关的网民也开始惴惴不安。

孩子“傻了”。作为学习的主角,他们并没有主动权、话语权,大多是被成人牵着鼻子走,能不晕头转向?面谈内容大致四个方面:谈天说地、能说会道、慧心巧思、能歌善舞,考查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协调能力。有家长坦陈,孩子很紧张,不仅每天补课到晚上9点半,就连说梦话也在讲英语。媒体记者在采访时发现,六七岁的女孩子,表达尚可,而很多男孩子,因为发育的特点和兴趣的重点不同,要他简单回忆一下题目,也一问三不知。

疯了、慌了、傻了,这就是民办小学招生过程中寻常可见的表情包。民办学校为什么火?

一,和公办学校的择校政策收紧有关;二,公办学校的资源分布不均衡,一般公办学校生源参差不齐,热点公办学校的学区房价格奇高,承受不起,家长只能不断舍近求远,拼抢热点民办学校;三,家长们认为,一些依托热点民办初中母体的民办小学,往往教学环境更好,质量更高,小升初往往也更有保证。其实扯来扯去,家长们不惜一切代价选择民办小学,最大的原生动力还是流传最广最久的那句话: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当下教育的好多乱象,都是“不让输……”引发的蝴蝶效应。不让孩子输,不让输在起跑线,最后是一家人的兵荒马乱,是父母的心有千千结。家长群里有人对民办小学扎堆面谈的新闻发表看法,在中国,社会底层没有选择,社会顶层有最好的选择。而中产阶级,为了几个勉强可及的选择,总是要倾尽全力争取和追求,活得太累了。“太累”的源头,客观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稀缺,而主观上,可能是因为一些家长的盲目从众和攀比,往往是庸人自扰。所有的焦虑,无非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梦想太多,其中还夹杂着自加压力的责任感。

家长们的盲目,更是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忽视。小学阶段,最为重要的是孩子习惯的培养和兴趣的发现。专家指出,小学阶段的成绩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虚假性,孩子把全部时间都投入到课本和作业里,就没有时间大量阅读和游玩。孩子有时即便考到满分,对未来而言也都是一种损失。这种损失到了初中就开始显现出来,很多中学老师都发现,那些单单靠投入全部时间和精力获得高分的孩子,升入初中后成绩下降迅速,而且越学越累。恰恰是那些小学阶段成绩平平,但博览群书、见多识广的孩子常常后发制人——显然,给6到12岁的孩子更多时间去读书去游戏去玩,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引导、陪伴责任,问题不只在学校,不只在老师。

幼儿版的高考大片,重复着一个主题: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不让输”,是家长集体有意识设计的教育起点,走着走着,其实更重要的是教育孩子“不怕输”“不服输”,而终其一生,最重要的一课,可能是:认输。在我看来,好多家长从幼儿园和小学就开始全情投入的择园、择校,可能是一种责任转移、推卸,至少是偷懒。在社会暂时不能提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的情况下,家长不妨反求诸己,调整自己的心态,解放自己,也是解放孩子。作为过来人,我倒是十分赞同微信上一个帖子:《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里的书房》,不知年轻的父母以为然否,不知他们是否愿意停下盲从的脚步。

(周云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