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棵大树,用“跟进,再跟进”浇灌

2017-06-15 08:08:37 来源: 福建法治报

《是什么让宁德三都边防派出所荣誉飘扬基业长青?》系列报道之二

1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6月15日讯  那一年,荣誉纷至沓来。

除了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爱民固边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2007年,三都边防派出所殷延智、颜冬科等4人同时荣立二等功,温从先等13人荣立三等功。对于一间只有30余名民警的小小边防派出所来说,这又是一项殊荣!

他们总结的“三个跟进”和独具特色的“三都精神”成为一面鲜艳的旗帜,在福建边防战线上空高高飘扬,为推动全国边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效应。

“全国学三都,我们怎么办?”荣誉带来的快乐和守护荣誉的压力交织而至,三都边防派出所面临这一大问题。

创业难,守业更难;荣誉高,党和人民的要求更高!“人民情怀”的种子落地生根,长出的大树用什么来浇灌?在现实面前,三都边防人把“三个跟进”拿出来反复分析,无论是经济发展、保障工作还是治安热点,这一切都是为了老百姓,人民是边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归属点,解决好群众问题是他们工作的根基。

对,“跟进,再跟进”!

在找到新阶段的工作价值取向后,三都边防派出所不断创新执法为民的服务措施,全力以赴使警务保障与民生福祉同频共振、无缝对接。十年来,温从先、张志权、颜冬科、郭遥、雷童辉等人和他们的战友都成为“跟进,再跟进”理念的坚定实践者,在他们身上,涌现出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

2

郑连权,一位曾经被列入礁头警务区“挂号”的对象。数年前,妻子与他离婚后出国,郑连权独自一人带着10岁大的孩子,心生怨气。为此,他常常半夜从城关包车到礁头象溪村的老丈人家撒气,借着酒劲,不是踹门就是破口大骂,搅得老丈人不得不报警求助。一次,两次,警务区民警常常为此半夜出警。

2010年9月一天深夜1点,郑连权又来了,还是像上回一样。从象溪村被带回礁头警务区办公室的他,依旧带着浓浓的酒气。

在警务区办公室里,郑连权一边骂一边乱挥舞着手,对老丈人家的怨言写满在脸上。

这次,时任警长的张志权注意到郑连权嘴里蹦出了两个字——孩子。

“现在,我完全可以依法送你去拘留,那孩子醒来见不到你,怎么办?”张志权一边说着,一边端了一杯浓茶放在郑连权手里。

一句关心孩子的话,让郑连权手中的茶杯颤动了一下,这酒,也醒了一半。张志权一边聊,一边续茶。

“你经常过来闹,即便不管老丈人,孩子一人在家你放心?孩子晚上醒了,看你不在害怕,你能安心吗?”警务室墙上嘀哒作响的时钟,显示是凌晨5点。“孩子上小学三年级了吧,早上要上学,早饭咋办?”

俩人就孩子的读书、穿衣、吃饭的话题聊开了。

转眼间,天蒙蒙亮。已经是清晨7点了。“来吧,给孩子打个电话。”

张志权打开电话的免提,拨通了电话。话筒一头是孩子清脆的声音。

“爸,你在哪?我想你了。”听着儿子一声稚嫩的呼唤,握着电话的郑连权,眼泪涌出眶。张志权悄悄地凑在郑连权耳边:“就说在一个朋友家喝喜酒呢。”电话才刚刚挂断,郑连权这个40岁的汉子,趴在桌前,放声大哭。

“我保证,往后想不开,克制不住自己,不去老丈人家了。要去,也是先到你们警务区办公室。”

从那之后,郑连权再也没有半夜去老丈人家闹事了。

“解决矛盾的秘诀在哪里?”记者好奇地问张志权。

“也没有什么秘诀,主要是平时的群众基础工作做得比较扎实。老百姓‘买我们的账’。”张志权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是记者在三都采访的几天里最深刻的感受。

4月12日下午,记者结束在三都本岛上的采访,准备去码头坐船赶往海上警务区采访。快到码头时,路边有个四五岁的小女孩朝三都边防派出所教导员王万海喊了一句:“万海叔叔好。”

“小孩都知道你的名字?”面对记者的惊奇,王万海说:“人头熟很正常,就连渔排养殖户的看护犬跟我们都熟,只要看到官兵,就会拼命摇尾巴示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