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边防检查站服务“海丝”先行区建设见闻

2017-05-15 08:21:10 来源: 福建法治报

守千年古港 助千帆竞发

福建法治报-海峡法治在线5月15日讯   “你看那边,退潮时露出来的石阶,就是以前船工抬货物用的。”码头工人老蔡介绍说。石湖古港,泉州曾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见证者,如今古港淤泥堆积,只剩下几艘破旧的渔船。而就在不远处的新港口,却是货轮往来穿梭,来自南亚、中东、欧洲等地的大型石材从这里上岸,经过设计、切割和加工等一道道工序,又再次登船运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在古港旧貌换新颜的复苏背后,有这样一群官兵,他们虽然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却始终默默值守岗位,站在开放前沿目送往来轮船和宾客,守望着千年古港重振雄风。

“没事,我们可以等”

4月30日凌晨2点,满载1000多吨海产品的“成功”号货轮驶抵泉州石湖港。

“如果耽搁了,货就全都完了!”船长老陈手足无措。一般情况下卸完这整条船的货物至少需要一周,老陈想,边检人员怎么可能天天晚上跟他们待在一起呢?但这批货物要是保不住,他的生活可就全完了。老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找到了泉州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一科科长陈诺贝,听完老陈的请求后,陈诺贝告诉他:“等一天也是等,等一周也是等,石湖报检厅是‘不眠报检厅’,24小时提供服务!”

在随后的一周内,边检官兵每天晚上都在码头和船员、码头工人一起忙碌,为他们办理登轮手续,进行梯口监护,终于确保1000吨冷冻海鲜全部安全卸船。老陈满心欢喜地握着边检官兵的手说:“真是不敢相信,太感谢你们了!”

“等”,是泉州边防检查站的服务常态。一年前的一个冬夜,已是晚上11点半,泉州边检站石湖勤务值班室里准备就寝的夏毅承被一阵敲门声叫醒。一艘外轮抵港准备靠岸,根据工作规定,边检官兵要全程录像并登船检查,穿戴好装备后,小夏带着2名战士前往码头。

到达泊位后已经是零点,站在岸边等船靠岸,冬天海岸边的风吹过脸颊像刀割一样又硬又冷。不凑巧的是,一艘货轮也要出境,两条船的锚链就搅在一块,一番折腾后船,外轮终于顺利靠泊,时间一下来到了早上5点。

“说不累那是骗人,但也习惯了这种工作节奏,毕竟对于我们来说只是等一下,但对于船方来说时间就是效率,意味着效益。”采访中,小夏说起这些脸上很是平静。

“好的,我一定回家”

“宝宝,你知道爸爸在哪里吗?”

“爸爸,爸爸在平板里啊!”小孩指着平板里父亲的照片说。

在别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个段子。但对于泉州边检站石湖执勤点上的检查员杨小华而言,这却是现实生活写照。

2014年杨小华援藏归队,被分配到石湖。当时刚好碰上泉州“海丝”先行区推进港口复兴计划,这一年出入境船舶数量激增,而且各项工作任务交织叠加,杨小华和科里的官兵开始了常态化驻点执勤,进入了白加黑、五加二、两班倒的工作生活模式。原本定好的婚事也是一拖再拖,要小孩的事情也从2014年拖到了2016年。

2016年女儿出生,杨小华申请休假有了整块的时间陪同家人,但休完假期后,他只能把妻子和小孩放在三明老家让老人照顾,一家三口开始了两地分居的生活。而这种情况在泉州边检站并不少见。刚好2016年一段时间碰上临时性的重大任务,全科队全员在岗在位,等到回家已经是半年后了,这也就有刚才那一幕。

“和家里打电话,最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这周一定回家’。一开始家里人肯定是满心期待,但到后面这句话就成了对家人和自己的一种安慰。”小华苦笑着说。

3月24日,一艘国轮抵达码头,船上的船员朝边检官兵挥手,脸上的表情像看见家人一样。检查员坐着泉州海域首艘边检执勤艇,登轮对该船进行检查,为国轮停泊靠岸节约1个小时。这艘在海上漂泊了近3个月的船,终于回家靠岸。

相关新闻